根據現行規定,第一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都必須到銀行網點“面簽”進行風險評估。昨日,成都晚報記者瞭解到,銀行資管計劃或放開部分理財產品的面簽限制。這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有望破冰。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旨在應戰互聯網金融的“低門檻”,但目前而言,面簽是進行風險控制的第一步,事實上將更有利於維護客戶的權益。
  A便利
  銀行部分理財產品
  今年或取消面簽限制
  “目前互聯網金融操作幾乎毫無門檻,沒有投資限定,申購等流程通過網絡便可實現。”昨日,成都市一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銀行理財產品除了設置最低5萬元投資門檻外,首次購買還需到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對於一些年輕投資者,這些或許都將成為不便利的門檻。”
  “聽說要放開限制的呼聲特別多。”該經理指出,但是現在並沒有看到任何具體條款。銀行發展互聯網業務是大趨勢,但一定程度上,有限制意味著銀行受到了完善的監管。
  有消息人士表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類別很多,可能會針對部分產品或某一類產品先放開(面簽限制),要看相關管理部門的風險評級。預計在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中首先放開,今年應該有希望。”
  B提醒
  從風險控制角度看
  面簽是至關重要步驟
  有市民質疑,現在銀行的“首次面簽”越來越趨於走形式,實際作用不大,完成一份個人客戶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報告,大約需要20分鐘時間,這個填寫過程完全可以在網上進行。對此,成都某商業銀行零售部負責人李女士並不認同,她認為,放開面簽的確可以增強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可以實現銀行理財產品網上銷售,“但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分析,這是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步驟。”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相對複雜,風險繫數、收益額各不相同,而客戶事實上並不一定全部瞭解。”李女士稱,客戶來銀行網點進行面簽,能夠通過理財經理的介紹和指導,更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適合的理財種類,“一旦放開面簽,讓不熟悉相關情況的客戶自己操作,這是有風險的。”
  專家觀點
  理財產品重在收益 而非銷售方式
  “電子簽名本身具有法律效應,但如何證明這個電子簽名與對應的人以及真實性,這是網簽需要解決的一道難題,也是目前多數銀行進行第一次面簽授權的原因。”成都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鐘懷宇認為,如果銀行真要實行網簽,需要銀行配備完善的、與之匹配的保障措施。因為理財產品本身就存在一定風險,即便進行面簽,其風險依然不能避免,這就對網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在鐘懷宇看來,銀行意圖通過改變銷售方式,促進理財產品的銷售,這並不可行。“雖然便捷的購買方式會給消費者帶來一定便利,但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能否和預期收益相匹配,才是眾多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時最關心的問題。”鐘懷宇認為,面簽所需的時間成本,對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新聞鏈接
  近日,興業銀行推出“錢大掌柜理財平臺”,該平臺中部分產品是興業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初次購買這些理財產品並不需要去興業銀行或相關合作銀行做風險測評,僅需要在線完成風險測評問卷,即可購買該平臺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
  成都晚報記者 張婷 李華瓊  (原標題:首次買銀行理財產品有望不用“面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n55pniv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